Search


【數卷聽春】

終於有機會把這套書拍賣掉,拿錢做公益了。明刻本,套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【數卷聽春】

終於有機會把這套書拍賣掉,拿錢做公益了。明刻本,套色本、閔凌刻本。網路所見拍賣紀錄,有達50多萬人民幣者。難得一見,歡迎競拍!
也歡迎按讚,隨時掌握動態;敬請分享,公諸愛書同好。

凌稚隆(字以棟)是晚明浙江烏程人(今吳興),家世很好,歷代為官。他就不行了,功名蹭蹬,卻還是愛讀書,他爸爸凌約言寫過一本《史記抄》,講史學,他遂也跟進,寫了《史記纂》、《漢書纂》、《史記評林》、《漢書評林》等,用的是當時很流行的「選批評點體」,最後還寫《三才統志》,寫到每天「嘔血數升」,最後跟幾百年後臺灣鍾理和一樣,成了「倒在血泊中的筆耕者」。

烏程有個閔氏家族,世代從事雕版印刷,尤其套印,大大有名,中國出版史上特別標舉為「閔版」。凌氏家族書香傳家,也印書,後來兩家族聯姻,既聯合又競爭,二色、三色、四色、五色,一套再套,便成了赫赫有名的「閔凌刻本」了。

所謂「套印」,最早是在一塊雕版上刷上不同顏色,而後開印,但因分色不易掌握,遂又發展出同一頁面,雕製多版,每版各着一色,輪流印刷。「套印」工序繁複,要求嚴格,每一頁書刻版數套,版與版需定位準確、配色協調,開印時墨色勻佈、力道大小,紙張品質,都要達到一定水準,稍有疏忽,即成廢品。這套技術,初始於元代,到了明代中期達到高峰,「閔凌刻本」則是高峰中的頂尖。

閔凌刻本版型疏朗,選紙用墨皆有講究;版型特色:四周單邊無界行,半叶八九行,行十八九字,正文多為明體,選批評點則手寫體,十分醒目、美觀,便於閱讀。

風大偶見日的下午,閒逛舊書店,竟在一堆斷爛朝報中,得見凌稚隆《史記纂》,一開始絕不相信,看了又看,摸了又摸,聞了又聞,查了又查,方才有八九分自信:「大飽眼福了!」邊看邊說,收書女孩「捲頭」則「啊!啊!!啊!!!」一聲高過一聲,最後共同結論:「今天下午酷斃了!」

你問我:這值錢嗎?當然值錢。但再值錢也值不過我跟「捲頭」人生裡的這個下午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台灣有什麼?1980年代,台灣錢淹腳目,台灣「樹小牆新畫不古」,台灣人四處點鈔搜購深藏…… 30年河東之後,台灣樹大了,牆舊了,畫已古舊,錢流改道西去,台灣還剩下什麼? 「價格」跌落之後,「價值」漸漸顯現。台灣小而美,小是我故意的;美是多元豐饒所造就。 島嶼這樣,閱讀這樣,藏書也是這樣。別人藏的是價格,我們藏的是價值;別人要的是千山萬壑,我們求的是春風似友。 作為一種知識的載體,藝術的實體,文化的微物,書籍自有其迷人魅力,藏書文化的積累,紙本書的慧命延續,此正當此時。 春風似友冊為媒。人間猶有未讀書。
古籍·展覽·拍賣
View all posts